百分家教网
 
 百分首页 分站列表百分社区 教案 试卷软件YY 建议 
家教教案其它教案 版主:寻觅中…… 入口 管理
《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
魏老师(751110) 2007-01-16 16:58:00 回复:0 人气:60 优币:0.3 修改 删除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恒久的烙印

《想北平》

一、课前预习:

1. 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廿七(niàn) 粘合(nián) 什刹海(shí chà) 菜圃(pǔ) 空旷(kuàng) 橘子(jú) 辜负(gū)

2. 字形

拆 拆断    仓 仓皇    辟 开辟

折 折本    苍 苍茫    僻 僻静

柝 木柝    沧 沧海    避 躲避

怆 悲怆    癖 怪癖

3. 词语

俊伟:清俊雄伟

均调:配合得均匀合适

愧杀:形容极度惭愧

清福:指清闲安适的生活

4. 词语辨析

安闲  安适

“安闲”重在“闲”,即心中无所牵挂;“安适”重在“适”,合适、惬意。

寂苦  寂寞

“寂苦”重在“苦”,即感觉寂寞悲苦;“寂寞”重在“寞”,即孤单冷清。

5. 老舍,原名     ,字     ,     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等,话剧《     》《     》等。曾因创作话剧《    》而被授予“     ”的称号。

6. 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7. 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二、作者介绍

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的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不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据统计,在老舍的作品中共有240多个北京的真实地名。这种细节上的真实是老舍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显著特点之一。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他生于北京西城舒姓的贫寒家庭,满族。父亲舒永寿是清朝皇城护军,正红旗。母亲马氏,贫苦出生,正黄旗。(所以我们在课文中看到的北平更多的是属于平民的北平。)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因为他降生的第二天(2月4日)正当“立春”。老舍是他的笔名。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著作的一大特点是,大部分是写北京的。它们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很浓。代表作,一般公认的有:长篇小说《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中篇小说《微神》、《月牙儿》、《我这一辈子》;话剧《龙须沟》、《茶馆》。全是写北京的。

三、解题:

1. “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 “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四、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 “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3—6节)

景物

复杂有边际

(形散)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其它地方

2.“怎样写”

上海、天津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形散)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四大历史都城

美国的橘子 <——>北京的玉李

对比衬托手法

(情)            (情)

我真爱北平         真想念北平

(神聚)           (神聚)

3. 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例:“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俏皮,但通过这两件典型的事物的对比,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老舍的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例:“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平淡似水如菊,不矫情,不故作姿态,没有激情昂扬的赞美,也没有自怨自艾,仅仅是沁入骨髓的思念。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

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

4.“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地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5. 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答: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答: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6.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小结:

1. 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 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要求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以臬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今生今世的证据》

一、简介作者: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风中的院门》:这是一本始终把人和村庄的命运连在一起的散文集。作者刘亮程虽然才过而立之年,却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事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他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我们不难发现,丰沃而贫困的土地就变成了感情,他的哲学。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与特色。

刘亮程是一位题材与风格都很独特的散文作家,他的大量作品通过对西北农村的细腻抒写,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对乡村、对底层民众的人文关怀,对乡村日常生活意义的发掘,以及对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两种文明之间冲突的反思。

《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故土的轻慢之举。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第2-8节可以看作一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一小节,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三、通过评点,研读课文: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②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④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⑤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四、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析: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特色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五、别人是怎样评价刘亮程的。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助、快乐和幸福。

——林贤治

在这片垃圾遍地、精神腐败、互相复制的沙漠上,谈到农民刘亮程的这组散文,真有来到绿洲的喜悦和安慰。

——李锐

真是很少读到这么朴素、沉静而又博大、丰富的文字了。我真是很惊讶作者是怎么在黄沙滚滚的旷野里,同时获得对生命和语言如此深刻的体验。

——李锐

刘亮程的才能在于,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李陀

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散文中透出的那种从容优雅的自信,是多少现代人已经久违了、陌生了、熬长了黑夜搔短了白头也找不回的才华。这当然是一种哲学,是发现的哲学,是悲怀和乐世的哲学,是生命体大彻大悟顶天立地的哲学。

——蒋子丹

【模拟试题】

1、下列加红字读音全都不同的一组是( )

A. 骨骸  隔阂  弹劾  言简意赅

B. 琥珀  漂泊  船舶  剔除糟粕

C. 啜泣  拾掇  辍学  点缀渲染

D. 悼念  泥淖  宽绰  掉以轻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浩渺  怄气  藏污纳垢  相印成趣

B. 无垠  辩解  不落窠臼  晶莹澄澈

C. 胜地  寒暄  良晨美景  美妙绝伦

D. 惆怅  璀灿  仓皇奔逃  山清水秀

3、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     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回来了。

(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     之途。

(3)像我这样一个     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     一点清福了。

A. 无论  虚无  穷困  享受

B. 不管  虚妄  贫寒  享受

C. 无论  虚妄  穷困  消受

D. 不管  虚无  贫寒  消受

4、下列各句中加红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曲歌更是个平实的人,在工作中她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可以说在江西是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了。

B. 韩红是中国大陆炙手可热的歌星,是追星族心中的“大星”。

C. 中国教练执教海外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国内对他们的评价往往是毁誉参半。

D.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

5、下面语段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②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花草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

③雨后,韭菜叶子上往往还带着看雨时溅起的泥点。

④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⑤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是足以招来蜂蝶呀。

⑥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⑦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

A. ②⑤⑥⑦③①④

B. ④⑤②①⑥③⑦

C. ④②⑤⑥③⑦①

D. ⑤②①⑥⑦③④

6、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上下空蒙,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你来到这里,   

A. 一定会顾而忘返。

B. 不能不顾而忘返。

C. 还能不顾而忘返吗?

D. 难道还能不顾而忘返吗?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

B. 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C.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忘返吗?

D. 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生产的花、菜、水果,这就使自然更接近了人。

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惆怅、有留恋、有惋惜。

B. 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C. 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倦,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D. 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其他关于年龄的表述还有“及笄(儿童)、“总角”(十五)、“弱冠”(二十)、“而立”(三十)、“不惑”(四十)、“耳顺”(五十)、“知天命”(六十)、“古稀(七十)、“期颐”(百岁)等。

C. 农历的每月十五称“望”或“望月”,这天的月亮称“望月”,又称“满月”;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既望”,初一称“朔”,最后一天称“晦”。

D.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写湖水的广博浩大,澎湃动荡,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10、对课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想北平》通过对北京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他对故乡真挚的情感。

B.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C. 《今生今世的证据》不同于一般的思乡之作,作者没有像许多乡思作品那样反复吟咏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而是将这一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显得委婉、含蓄。

D. 《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在事物和场景的细腻描写中浸透了作者的个人化感受,从而说明了故乡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一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呀。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11、作者在文中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找出语段中能作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事物。

答:

12、“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告别”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

(2)

(3)

1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作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答:

14、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细数了对于作者来说一些印象深刻的细节,表达了对家园的一种深深的挚爱之情。

B. 作者反复说自己“不知道”,一种对于故土家园愧疚的心情溢于言表。

C. “证据”是具体的,“证明”是抽象的;家园情结、生命的成长正是被这些“熟悉的东西”诠释。

D. 运用呼告、比喻的修辞方法,直抒胸臆,亲切自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家园如梦(节选)

山珍

夜很深,也很静。浅浅的月光流进了我的村子,挤进了那扇用皮纸蒙住的三字窗。风轻轻地梳理着窗外还略显单薄的树枝,嗓音很低,却让我听得清楚那来自远方的呼唤。

庭院里的那口古井,清楚地倒映着我曾经在井旁的柳树上猴跃的童年。辘轳上那长满黑斑的麻绠,依然牢牢地吊着我的心事,绷得像调紧的弦。

“月光光,亮堂堂,背书包,进课堂……”井边学会的童谣鲜活如初,只是教我童谣的母亲却已独卧寒山。母亲的声音已成记忆,然而母亲的血必将灌溉我的一生。

流浪的脚步离开家园,只把乡愁饲养在井中,任何一丝不经意的涟漪,都有可能荡得我遍体伤痕。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枝,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右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取鸟,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孵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

屋后蜿蜒蛇行的山路依旧在为我走出大山的举动作注脚,那浅浅的一行不知打上了我多少若隐若现的脚印。从山村走进城市,实际上是走进一种诱惑,甚至一种折磨。

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生活就是生生死死。造化平衡世界,谁能适应这个世界,谁就是赢家。做个赢家吧,赢家有能力随遇而安。无论生活把自己推到哪个位置,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轻松靠自己给予,快乐只属于创造快乐的人。

怀念家园,更怀念家园里的某些人。我茹苦一生而今永隔幽冥的母亲,愿您有您的天堂;我艰难活命又思儿念女的父亲,愿您有您的寄托!

在家门前那堵不倒的竹篱笆上,我将把自己攀援成一株不老的牵牛花,紫色的喇叭始终朝向敞开着的家门,芬芳屋里的每一道墙缝。

①家园如一件厚厚的袄,等待着每一个伶仃的流浪者去穿;②家园如一双不破的鞋,永远套在流浪者缺暖的脚上;③家园如一柄永新的伞,一直搭在流浪者风雨兼程的肩膀上;④家园如一块啃不完的饼,让流浪者一次又一次地去补充能量;⑤家园如一根拉不断的线,末端总系着一个流浪者的大风筝。

(节选自《散文》)

15、这篇散文取题为“家园如梦”,那么文章写了哪几个梦?请写出其中的三个,每个梦不超过12个字。

(1)

(2)

(3)

16、文中画线的句子:“山路的源头是生活,山路的尽处还是生活,”请根据文章本身提供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其深刻含义。

17、从文章结尾处的五个比喻中任选两例,说明其隐含的意义。

答:

18、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散文从夜写起,写到了“浅浅的月光”,使人自然地联想到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传世名句,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了。

B. “饲养”一词原指喂养动物,作者在文中“把乡愁饲养在井中”,表明作者如同喜爱宠物一样把乡愁时时挂在心头,从而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C.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古井、莓子、枫树、山路等一系列的景物,通过这些景物表现了对父母的怀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相思之情。

D. 文章的第9段写了父亲在古枫前数鸟巢的情景,也写了父亲“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的细节,它们既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牵挂,更写出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E. 文章将近结尾时作者表示自己愿成为攀援在家门前的竹篱笆上的不老的牵牛花,其意在表达对家园的依附。





【试题答案】

1、D(A. 骸 劾;hé    B.泊、舶bó,珀、粕pò;   D.依次为dào nào chuò diào)

2、B(A.印——映;C. 晨——辰;D.灿——璨)

3、A

4、B (“炙手可热”喻气焰盛,权势大)

5、C

6、D (反问句,更能强调语意)

7、C (A. 介词结构使用有误; B. “看到……乡音”搭配不当; D. “自然”与“人”位置颠倒)

8、A (顿号改为逗号)

9、B (“及笄”(十五)、“总角”(儿童)、“知天命”(五十)、“耳顺”(六十))

10、D(最后一句“说明……”不准确)

11、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

12、(1)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证据”的珍爱之情;

  (2)表达了作者对当初自己不懂得珍视这些“证据”的自责之情;

  (3)表达了作者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13、表明生命是需要伴随生命成长的一些痕迹来证明的。这样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强烈的家园情结和寻根意识。同时作者强调了精神寻根对于生命的重要。

14、D (无比喻)

15、(1)井旁树上猴跃的童年;

  (2)母亲为“我”摘草莓刺破手指;

  (3)父亲爬上枫树为“我”取鸟;

  (4)屋后山路送我走向生活。

  (以上四点任选三点即可)

16、“我”是沿着山路走出故乡的。“故乡”给予“我”的一切正是“我”生活的源头,而“我”走出故乡的经历是故乡生活的延续。

17、(1)家园始终给流浪者以温暖;

  (2)家园始终给流浪者排解各种困难;

  (3)家园始终是流浪者前行的动力;

  (4)家园始终牵挂着远行的流浪者,而流浪者也对家园无限留恋。

18、B E (B项中“如同喜爱……挂在心头”有误;E项中不是依附,而是表达愿为家乡、为亲人尽自己的力量的心愿。)
本贴来源:百分家教网·汕头家教网 本贴地址:http://www.bfjjw.com/jiaoan/330.html
→→→暂时没有回贴,欢迎您来发表发表!

Copyright ©2003-2015 www.bfj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分家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