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家教网
 
 百分首页 分站列表百分社区 教案 试卷软件YY 建议 
家教教案七年级下学期 → 语文教案 版主:寻觅中…… 入口 管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刘老师(888888) 2005-05-06 21:10:00 回复:1 人气:463 优币:0.3 修改 删除
杭州三中 陆鉴三 徐渐英

教学目标 :
  一 理解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通过比较认识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本质。
  二 学习课文准确地选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三 学习课文指导写作,写景状物时要能看仔细、写具体。
教学设想:
  一 以写促读再以读促写,读写说听相结合。
  二 以练带讲,培养学习主动性,养成良好的阅读与写作习惯。
  三 讲求课堂教学的大容量、高速度、多功效,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多种思维能力与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 教学时数: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 借助词典和课文中的注释,给生字注音,并添加难词注释,同时读通课文。
  需添加拼音的汉字有:豁、觅、筛、颊、塾、渊、凿、蟀、络、匾。
  需添加注释的难词有:觅、渊博、倘若、无妨、乃。
  二 以《我的小天地》为题,选取自己的生活小圈子中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百草园景物的方法和以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二 将“百草园”和习作《我的小天地》进行比较。以看仔细、写具体为训练重点,进一步修改《我的小天地》。
教学步骤:
  一 简介鲁迅的生平。
  1.学生阅读注释①,明确三点:作者的原名、籍贯、生卒年代;作者的称号;作者的著作。
  2.结合检查预习①导入课文。
  提问:①鲁迅童年的生活是怎样的;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题目与文章有怎样的关系?
  提示:这两句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回答只需简要点明课文所反映的是鲁迅童年时,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即可,不作深入研究。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百草园"。
  1.指导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前八段,并思考:在这部分内容中,主要记叙了哪三个令作者难以忘怀的内容?
  2.提示:
  ① 课文的第一部分,鲁迅着重写了三方面的内容:百草园的景物;听长妈妈讲故事;跟闰土父亲学捕鸟。表明百草园的生活是美好、神奇而有趣的,印证了文章开头第一小节的最后一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这一片小天地,是鲁迅童年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② 对于“似乎确凿”的两种理解(两说可以并存)。
  第一种理解:“似乎”意思是"好像",表示不肯定;“确凿”,意思是“确实”,表示肯定。这一对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其实正表明了百草园过去和现在的矛盾。过去的百草园不“只是一些野草”,而确实是“我的乐园”;但现在卖给别人的百草园不再是“我的乐园”,而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了。过去和现在的矛盾在一句话内表明,于是便有了“似乎确凿”这一对矛盾的词语,用来突出百草园“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第二种理解:“似乎确凿”,其实写了作者从眼前所见追忆到过去的一个过程。句意实是:眼前“确凿”只是野草的“百草园”,那时“确凿”是“我的乐园”。过去,百草园内都是有趣的植物,并非全是野草,但眼前确实只长着野草,这种似是而非的状况,只好用表示不肯定的“似乎”来表明了。
  三 学习课文中的观察方法,把事物看仔细,并学习用准确的词语写景状物的方法,把文章写具体。
  1.以提问形式带出朗读内容。
  ① 提问:课文中写了百草园的哪些美好景物?在课文哪一部分?
  ② 学生找出第二小节后齐读。
  2.继续提问讨论,使学生明确观察描写的方法。
  提问:从刚才朗读的内容可以知道,作者写园内的景物,既写了静物,又写了动物,各抓住静物和动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边讨论边板书,同时要求学生在书上圈出表现事物形态、色彩、声音、动态的词语。
  ① 这一小节课文里,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一组词语引出了十五种景物,叙述了四件趣事。前两个“不必说”是略写百草园内景物的概貌;“单是……就有……”则是较详细地写百草园内的某一角“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② 写景物作者分别抓住了形态和色彩,如:石井栏──光滑,皂荚树──高大,菜畦──碧绿,桑椹──紫红等等;写动物,则分别抓住形态、声音、动态、如:黄蜂──肥胖、伏,叫天子──轻捷、窜,鸣蝉──长吟,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等;另外抓住动作写出四件趣事;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更增添了百草园内的趣味。
  ③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观察需要从事物的形、色、声、态等几个方面入手,把事物看仔细,然后才能把这些感受具体地写到文章里。概括起来就是:(板书)
  观察:看仔细
  描写:写具体
  3.以“捕鸟”一段为例,进一步理解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提问:作者是怎样把捕鸟的过程写具体的?
  提示:
  ① 先略写拍雪人、塑雪罗汉,以衬托更有趣的捕鸟;
  ② 然后点明时间,需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后;
  ③ 最后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捕鸟的过程写出来。这些内容若不看仔细,是无法写具体的。(讨论中要求学生在书上圈下有关动词,然后朗读这段课文。)
  四 指导学生比较习作《我的小天地》和“百草园”课文节选。
  1.分别指定两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讨论题:刚才两位同学读了他们的预习作业,现在我们把它们同课文中写“百草园”的文字比较一下,说说有哪些优点、哪些不足之处,评论的重点是“看仔细、写具体”。
  3.进一步修改。
  要求:
  ①按“看仔细、写具体”的要求,修改《我的小天地》。
  ②将原来的一个片断改为两个片断以上(可延至课外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 学习课文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二 评议修改后的习作,然后以《从……到……》为题,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半部分。
  教学步骤:
  一 检查改写情况:
  指定两名学生朗读《我的小天地》修改稿,让学生进行课堂评议,依据“看仔细、写具体”的要求,可以评别人的,也可以评议自己修改前后的习作。
  二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三味书屋”。
  1.指导学生将三味书屋与百草园进行比较。
  提问:“三味书屋”这部分写了哪三层意思?是怎样同“百草园”进行对比的?
  提示:
  ① 三味书屋由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里面的陈设只有一块匾、一幅画,是封闭的,十分单调、沉闷,远不及百草园内景色鲜艳,生物丰富,环境开阔、优美。
  ② 三味书屋里的先生对学生死板而冷漠,不愿学生提问,“我”问他“怪哉”这虫,他便“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他远不及长妈妈和闰土父亲亲切、耐心:长妈妈娓娓地讲“美女蛇”的故事;闰土父亲在“我”问他捕鸟得失的缘由时,他是“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③ 三味书屋内学习的内容是令儿童无法理解的古文,远不如长妈妈故事的神奇,也不如闰土父亲所教的捕鸟那样有得益。
  提问:从这三处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喜欢哪种学习生活?
  (板书)喜欢百草园,不喜欢三味书屋。
  2.理解三味书屋中使“我”感兴趣的事。
  提问:三味书屋里面有没有使“我”感兴趣的事?是先生指导的吗?
  提示:
  ① 有两个使“我”感兴趣的地方:第一是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爬上那里的花坛可折腊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第二是当先生读书入神时,“我们”便可以做指甲戏、描绣像;
  ② 这些都是三味书屋中较有趣的事儿。当然不是先生教的,先生是绝对不允许的。
  3.理解课文通过对比来揭示文章含义的写法。
  提问:“我”(又是孩子的代表)喜欢的是百草园内的生活,三味书屋中的学习内容不能吸引人,大家情愿到后园去折花捉虫,情愿做指甲戏、描绣像,而作为封建教育代表的“先生”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孩子喜欢的,先生阻止;先生提倡的,孩子毫无兴趣,这一矛盾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一矛盾表明了封建教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对孩子们毫无吸引力,并且束缚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
  4.学习“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① 指名学生找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间的过渡段,并且朗读。
  ② 提示:a.课文题目中“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地点的转换为记叙顺序的,其中“到”指出了两地间的过渡。由此看出,本文题目的格式和本文的结构是一致的。b.课文第九段(过渡段)不仅在文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在内容上表明,在当时“我”的心目中,去“三味书屋”是出于对“我”的惩罚,文中一组“也许”,是对自己干错事的揣测。从中可看出“三味书屋”在孩子心目中的黑暗形象。
  三 指导学生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半部分。
  1.提示:
  ①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揭示了封建教育的失败,这种教育不能吸引孩子们,对孩子们智力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毫无益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是从一个自由的天地进入了一个禁锢的天地。
  ② 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与鲁迅先生当时的学校生活完全不同了。尽管我们也有和鲁迅相同的经历。由个人家庭的小天地,进入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但是(教师手指板书)学校的环境、教课的老师、学习的内容都是大不一样了。我们现在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以《从……到……》为题,增写《我的小天地》的后一部分。“从……到……”如前面所说应表明两个地点的转换,题意要求:写出从个人的家庭的小天地到集体的学校的大天地的生活。题中省略号部分的地点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来拟写。两地的时间不限。
  2.思考片刻后,指定两位同学口头述说增写后全篇作文的构思。
  3.布置思考作业:下一节课书面写出《从……到……》一文,课外先收集好材料。要求仍是“看仔细、写具体”。



本贴来源:百分家教网·汕头家教网 本贴地址:http://www.bfjjw.com/jiaoan/62.html
回复1:游客(200200) 2006-02-20 13:37:00 优币:+0.1 修改 删除
本教案适宜层次不同的学生,各种教学方法水乳交融,体显了全新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学中渗透了人文教育,学科知识教学,作文教学等


Copyright ©2003-2015 www.bfjj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分家教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