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运动和力
一: 运动和力
二. 重点、难点:
1. 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称这两个力是平衡力。二力平衡时,此二力的合力为零。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必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这二个力就平衡。
若知道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便可知另一力的大小和方向。
(4)能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考物:机械运动是相对于参考物而言。在研究机械运动中,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考物。
参考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考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如行驶的汽车上坐一位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物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物人是运动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速度:
(1)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换算关系是:1米/秒=3.6千米/小时。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方向和快慢都不变的运动。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用平均速度。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5)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 运动和力: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与否无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惯性定律,又叫牛顿第一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几种表现: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或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根据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判断和解释生活或生产中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典型例题】
例1. 暑假,小明乘火车到郊外旅行,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的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字体加粗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物而言的?
分析与解答:
火车开动是指火车相对于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因此是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物。
一动不动是指小明与火车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因此是以火车为参考物。
飞快的后退说明路旁的树与小明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小明和火车一起相对于地面向前运动,因此树相对于小明和火车是向后退的。树正在飞快的后退是以小明乘坐的火车为参考物。
本题答案:“火车开动”以地面为参考物,“一动不动”以火车为参考物,“飞快后退”以行驶的火车为参考物。
说明:在选择参考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有两个基本原则:(1)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择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物。(2)当选择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物时,则地面和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例2. 已知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同,其意义是( )
A. 甲、乙两车从北京开往天津所用时间相同 B. 甲、乙两车途中速度相同
C. 甲、乙两车途中快慢程度相同 D. 甲、乙两车途中保持距离相同
分析与解答:
平均速度定义是: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粗略说明这段路程中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平均速度是用来反映变速运动的情况,而变速运动速度大小是可变的,因此B选项不正确。
变速运动中路程和时间取值不同,平均速度值不同,题中已知只说明平均速度相同,不能保证整个运动过程中两车的快慢程度相同,因此C选项也不正确。
即是变速运动,两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所以不一定保持相等的间距,D选项错误。
同。
本题答案:A选项正确。
例3. 向前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站立的乘客会向前倾倒,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由于乘客受到惯性作用 B. 由于乘客受到惯力作用
C. 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D. 由于乘客受到向前的冲力
分析与解答:
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更不能说受到惯力作用。乘客也没受到向前的冲力,在这里找不到冲力的施力物体。因此A、B、D选项都不正确。
本题正确选项是C。
【模拟试题】
1. 某人拉一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设人对车的拉力为F,车重为G,车对地面的压力为Q,地面对车的支持力为N,车受到的阻力为f。下列各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Q与N B. G与F C. F与f D. Q与N
2. 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
A. 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 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3. 如图所示,M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两边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吊盘相连。若在左盘中放重力为G的砝码,右盘中放重力为2G的砝码时,物体M以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右盘中的砝码不变,要使M在水平桌面上以速度2v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左盘中砝码重应为( )
A. 3G B. 2G C. G D. 4G
4. 有时夜晚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因为选定的参考物是( )
A. 云层 B. 地球 C. 月亮 D. 其它星球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诗句“满眼风光多闭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前后两地对山的描述所选用的参考物分别是( )
A. 风和水 B. 船和地面 C. 山和水 D. 风和地面
6. 甲、乙、丙三个同学,甲在4小时内走了21.6千米,乙在5秒钟走了15米,丙在3分钟内走了270米,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
A. 甲最快,乙最慢 B. 乙最快,甲最慢 C. 甲和丙一样快,但都比乙慢 D. 甲、乙、丙一样快
7. 如图所示,某地建成的高速路网,外环围成矩形,A、B、C、D为四个车站,各车站之间均有运营线路连接、可以认为线路是平直的,矩形的长和宽的比为 ,甲、乙两车分别从A站和D站出发,沿图中所示路线开往B站。乙发出时间14点20分,甲发出时间14点30分,甲、乙两车均为匀速运动,速度分别是 ,两车同时于15点20分到达B站,那么( )
A. B. C. D. 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8.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受力就不能运动 B.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C.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9. 用绳子拉着小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阻力为零),当绳子突然断开后,小车的速度将(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变为0
10. 物体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
A. 立即停止 B. 慢慢停下来 C. 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 无法判断
11. 一杯水放在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突然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1)列车突然向右起动;(2)列车突然向左起动;
(3)列车向右运动突然刹车;(4)列车向左运动突然刹车
A. (1)或(2) B. (1)或(3) C. (2)或(3) D. (2)或(4)
12.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的短跑比寒,说明这两种方法:
(1)甲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暑假,小明与家人外出游玩,返程途中,小明看到路标如图,同时看到手表如图,则小明乘坐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千米/小时。
14. 把带有滴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同的时间滴下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一系列墨水滴,分布如图。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车速度逐渐增大 B. 小车运动时间为7t
C. 小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比全程平均速度大 D. 小车在任何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速度都比全程的平均速度小
15. 小明和小红做“测平均速度”实验,图是小车滑下过程的示意图,下表是他们未完成的实验记录:
路程(厘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厘米/秒)
(1)将表格补充完整。
(2)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其中道理。
【试题答案】
1. C 2. C 3. A 4. A 5. B 6. C
7. B 8. D 9. C 10. C 11. D
12.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
13. 64千米/小时
14. C
15. (1)
(2)逐渐变大
(3)小车从高处下滑,势能转化成动能,下滑过程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加,速度逐渐变快。
一: 运动和力
二. 重点、难点:
1. 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受到二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称这两个力是平衡力。二力平衡时,此二力的合力为零。
(2)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必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这二个力就平衡。
若知道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便可知另一力的大小和方向。
(4)能运用二力平衡条件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2. 机械运动:
(1)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2)参考物:机械运动是相对于参考物而言。在研究机械运动中,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考物。
参考物的选取是任意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考物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如行驶的汽车上坐一位乘客,以汽车为参考物人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考物人是运动的。
(3)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3. 速度:
(1)速度是描述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常用单位是千米/小时,换算关系是:1米/秒=3.6千米/小时。
(3)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运动方向和快慢都不变的运动。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4)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做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粗略描述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用平均速度。物体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5)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 运动和力:
(1)惯性: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自身的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与否无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惯性定律,又叫牛顿第一定律。
(3)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几种表现: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或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4)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能根据运动和力的定性关系,判断和解释生活或生产中一些简单的有关现象。
【典型例题】
例1. 暑假,小明乘火车到郊外旅行,火车开动以后,他一直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的看杂志,当他忽然抬头向窗外望去,看到路旁的树正在飞快地后退。这段话中,字体加粗的三种运动情况,分别是以什么为参考物而言的?
分析与解答:
火车开动是指火车相对于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因此是以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物。
一动不动是指小明与火车之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因此是以火车为参考物。
飞快的后退说明路旁的树与小明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小明和火车一起相对于地面向前运动,因此树相对于小明和火车是向后退的。树正在飞快的后退是以小明乘坐的火车为参考物。
本题答案:“火车开动”以地面为参考物,“一动不动”以火车为参考物,“飞快后退”以行驶的火车为参考物。
说明:在选择参考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有两个基本原则:(1)在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择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物。(2)当选择相对地面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物时,则地面和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都是运动的。
例2. 已知甲、乙两车平均速度相同,其意义是( )
A. 甲、乙两车从北京开往天津所用时间相同 B. 甲、乙两车途中速度相同
C. 甲、乙两车途中快慢程度相同 D. 甲、乙两车途中保持距离相同
分析与解答:
平均速度定义是:通过一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平均速度粗略说明这段路程中物体运动快慢程度,平均速度是用来反映变速运动的情况,而变速运动速度大小是可变的,因此B选项不正确。
变速运动中路程和时间取值不同,平均速度值不同,题中已知只说明平均速度相同,不能保证整个运动过程中两车的快慢程度相同,因此C选项也不正确。
即是变速运动,两车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是变化的,所以不一定保持相等的间距,D选项错误。
同。
本题答案:A选项正确。
例3. 向前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时,站立的乘客会向前倾倒,下列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由于乘客受到惯性作用 B. 由于乘客受到惯力作用
C. 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D. 由于乘客受到向前的冲力
分析与解答:
惯性是物体自身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惯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更不能说受到惯力作用。乘客也没受到向前的冲力,在这里找不到冲力的施力物体。因此A、B、D选项都不正确。
本题正确选项是C。
【模拟试题】
1. 某人拉一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设人对车的拉力为F,车重为G,车对地面的压力为Q,地面对车的支持力为N,车受到的阻力为f。下列各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Q与N B. G与F C. F与f D. Q与N
2. 如图所示,弹簧所受重力不计,上端固定在天花板上,下端悬挂一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下列几种说法中属于相互平衡的力是( )
A. 天花板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天花板的拉力 B.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弹簧对球的拉力
C. 弹簧对球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D. 球对弹簧的拉力和球受到的重力
3. 如图所示,M是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两边用细线通过定滑轮与吊盘相连。若在左盘中放重力为G的砝码,右盘中放重力为2G的砝码时,物体M以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若右盘中的砝码不变,要使M在水平桌面上以速度2v向左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左盘中砝码重应为( )
A. 3G B. 2G C. G D. 4G
4. 有时夜晚会看到月亮在云中穿行,这是因为选定的参考物是( )
A. 云层 B. 地球 C. 月亮 D. 其它星球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诗句“满眼风光多闭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前后两地对山的描述所选用的参考物分别是( )
A. 风和水 B. 船和地面 C. 山和水 D. 风和地面
6. 甲、乙、丙三个同学,甲在4小时内走了21.6千米,乙在5秒钟走了15米,丙在3分钟内走了270米,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程度( )
A. 甲最快,乙最慢 B. 乙最快,甲最慢 C. 甲和丙一样快,但都比乙慢 D. 甲、乙、丙一样快
7. 如图所示,某地建成的高速路网,外环围成矩形,A、B、C、D为四个车站,各车站之间均有运营线路连接、可以认为线路是平直的,矩形的长和宽的比为 ,甲、乙两车分别从A站和D站出发,沿图中所示路线开往B站。乙发出时间14点20分,甲发出时间14点30分,甲、乙两车均为匀速运动,速度分别是 ,两车同时于15点20分到达B站,那么( )
A. B. C. D. 以上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8.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不受力就不能运动 B.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静止状态
C.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D. 物体不受力,就一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
9. 用绳子拉着小车在光滑水平面运动(阻力为零),当绳子突然断开后,小车的速度将(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变为0
10. 物体在一对平衡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
A. 立即停止 B. 慢慢停下来 C. 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 无法判断
11. 一杯水放在车内的水平桌面上,如果水突然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则列车运动状态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1)列车突然向右起动;(2)列车突然向左起动;
(3)列车向右运动突然刹车;(4)列车向左运动突然刹车
A. (1)或(2) B. (1)或(3) C. (2)或(3) D. (2)或(4)
12.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图中的短跑比寒,说明这两种方法:
(1)甲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暑假,小明与家人外出游玩,返程途中,小明看到路标如图,同时看到手表如图,则小明乘坐汽车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千米/小时。
14. 把带有滴墨水装置的小车,放在水平桌面的纸带上,小车每隔相同的时间滴下一滴墨水,当小车向左直线运动时,在纸带上留下一系列墨水滴,分布如图。设小车滴墨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小车从图中第一滴墨水至最后一滴墨水,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小车速度逐渐增大 B. 小车运动时间为7t
C. 小车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比全程平均速度大 D. 小车在任何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速度都比全程的平均速度小
15. 小明和小红做“测平均速度”实验,图是小车滑下过程的示意图,下表是他们未完成的实验记录:
路程(厘米) 运动时间(秒) 平均速度(厘米/秒)
(1)将表格补充完整。
(2)由表中数据可知,小车速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其中道理。
【试题答案】
1. C 2. C 3. A 4. A 5. B 6. C
7. B 8. D 9. C 10. C 11. D
12. (1)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少的运动快。
13. 64千米/小时
14. C
15. (1)
(2)逐渐变大
(3)小车从高处下滑,势能转化成动能,下滑过程势能逐渐减小,动能逐渐增加,速度逐渐变快。
![]() |
回复1:![]() |
修改 删除 |
将文件用RAR压缩后上传,这样就可以保留里面的图片了 |